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現代人的道德啟示錄─讀後分享

作者: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

中文版:啟示出版,2006年初版

考克斯是一位神學家,應學校的邀請為哈佛大學大學部開有關道德判斷的課程。他以耶穌的生平和所講述的道理所蘊含的道德意涵作為課程的重點,本書是他開這門課幾十年來後所整理出來的一個記錄。開課之後非常受到學生歡迎,學生中有各式信仰、各種背景的人,幾年之後,每年的選課學生達到7、8百名學生。

本書共有26章,分成三大篇,第一篇是流傳人間的耶穌故事(家譜、出生前後所發生的事)第二篇是耶穌所講述的道理與故事,第三篇是其餘有關耶穌的故事(被釘十字架與復活)。作者指出本課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探索耶穌的生平與教義之後,有助於學生做出正確的抉擇。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價值觀十分的混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包容心,還需要能決定對的事情,例如:墮胎、同性戀、死刑、世界飢荒、安樂死等等都是很混亂、很難以抉擇的問題。傳統社會中的人,因為社會同質性高,傳統就是道德指標,比較沒有價值混亂難以抉擇的問題,但是現代人,卻充滿相持不下、互為矛盾的行為準則。

作者指出由於耶穌本身就是一位老師(拉比),他善用說故事(比喻)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耶穌並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啟發學生,有點像現在的啟發式教學或是「個案研究」,讓學生自己思索答案。因為實際遇到的情況可能各有不同,需要運用道德的想像力。在某些時候,他並非只是提出答案,他也示範如何做出道德抉擇。所以上完這門課,應該要學到一個訣竅,就是「遇到情況時問自己耶穌會怎麼作?」

下面分享四個書中的例子:

登山寶訓
馬太福音中長達三章的登山寶訓雖然我們現在讀起來覺得很抽象,但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一點也不抽象,耶穌以天國的福音來挑戰羅馬當權者的意識型態。例如八福中的「哀動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宣示在羅馬統治之下的苦難是短暫的,傲慢的羅馬軍隊就要瓦解。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必稱為神的兒子」,挑戰羅馬人自認為只有羅馬人才是「使人和睦的人」,羅馬軍隊是維持和平的仲裁者、擔保人。

馬太福音5章38-44節
38.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39.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40.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41.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2.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43.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段經文我從小就認為是一個極高的道德標準,一般人是作不到的。然而作者指出印度國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義的思想來源就是這段經文,甘地本人也非常推崇耶穌的作為。在甘地之後,美國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牧師、南非國父曼得拉等人所採取的非暴力手段也同樣受到這段經文的啟發。因此耶穌的精神是受鎮壓的百姓可以訴諸行動的手段。

金錢觀: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不要為明天憂慮,吃什麼穿什麼。」(馬太福音6:19-21, 24-33)
這些經文一向是有信心的基督徒所服膺的教導。但是真正做到完全不靠物質而生活的人,在歷史上也只是極少數而已。如:聖方濟、德雷沙修女等,可以追求完全沒有經濟保障的生活,但是這些是非常少數人。

然而,耶穌真的期望每個人都過與他一樣的生活嗎?(耶穌曾說他自己「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作者指出耶穌與門徒在一起生活也有指派人管帳,他們並不是身無分文。他也喜歡吃吃喝喝,還為迦拿婚宴提供酒。耶穌智慧的精髓是「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耶穌並不棄絕物質,只是堅信生命並非只是維持生計而已,有信心的基督徒相信只要盡自己的努力即可,不需要去憂慮自己不能控制的問題,憂慮也是白憂慮,上帝會提供真正的生活所需。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加福音10章29-37)
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個故事中受人尊敬的祭司和利未人都繞道而行,而素來沒有好名聲的撒瑪利亞人卻有好表現。除了看到人發生困難要伸手幫忙這個意思之外,這個故事更重要的寓意是耶穌在多種族的巴勒斯坦,教導猶太人如何看待其他種族的人。耶穌本身也用行動來表明他的主張,他與聲名狼籍的稅吏用餐、與長大痲瘋的人在一起,他與各式各樣的人在一起,表明他愛世人的心。

狡猾的執行長(路加福音16章1-9節)
1.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2.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3.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什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4.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5.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的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6.他說:一百簍(每簍約五十斤)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7.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8.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9.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

這個故事相當的難以理解,作者說每年課程他都第一個選用這個故事,為了要給學生一個比較大的衝擊。為什麼主人還誇讚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呢?而「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這句經文是否表示耶穌似乎也同意這個管家的作法?耶穌到底要傳達什麼訊息?難道挪用公款為自己為來鋪路的作法是對的嗎?

本書作者也不願意正面提供解釋,希望學生藉由感到苦惱、困惑來從新整理思維自己找出答案。作者提供接下來的10-13節作為思考的起點。
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11.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12.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13.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讀了10-13節後,你的結論是什麼呢?既然作者不願意提供標準答案,我也同樣讓讀者自己去思考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