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幾年經濟發展停滯,薪資所得沒有成長,加上房價的高漲,民眾的日子難過,社會的不滿情緒,因此不斷的累積,反映出來的現象就是一點點的小事,就會鬧的很大,社會變得愈來愈不理性。政府執政也愈來愈困難。
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住房問題,尤其是青年的住房問題。台灣過去30、40年的經濟發展成果民眾得以分享,靠著私部門住宅市場的運作,台灣的住宅自有率高達80%以上,並不輸給以政府力量,大量興建住宅的新加坡。過去中產階級年輕人努力工作個四、五年就可以達成購屋的夢想,然而今天情勢已經完全不同。都會區的高房價,配上年輕人的低薪資,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買房都是絕望的。非常上進的年輕人拼死拼活節衣縮食也只能買到非常郊區的小坪數住宅,然後認命的每天要花很長時間通勤工作。而多數的年輕人在都市中用工作所得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租屋居住,對於未來的生活則是非常的迷惘,造成了晚婚、不婚、低生育的後果。我們可以說所有台灣經濟發展上的不良併發症,都由年輕人來承受,這其中的世代不正義是非常的明顯。
在房價高漲之後,這幾年政府開始推動一些不同的住宅方案,除了原有的購屋利息補貼及租金補貼外,新增加了以出售為主的合宜住宅,還有以出租為主的社會住宅。不管出租或出售,數量都不多,然而在這些方案中青年的居住問題是被忽略的。100年12月30日公布的「住宅法」第四條列出應予以優先考量的12類特殊情形或身份,也就一般所說的弱勢族群。其中以年齡來區分的包含有65歲以上的老人,但是對於青年人的需求則毫無著墨。
以年輕人與老人來比較,依據民國99年的人口與住宅普查統計,65歲以上戶長的住宅自有率是86.40%,而未滿25歲者為43.86%,25-34歲則為66.19%。而這個統計是全台灣的,如果以都會區來統計,則差異一定更為明顯。老年人不但有住宅所有權而且他們住宅所在位置多是在都市中心區地價最貴的地段,因為他們在都會區有先佔的優勢。過去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老年人經濟能力較差是經濟的弱勢,但是那是上一個世代的事。如今時勢轉移,現在退休10年內的老人以及將退休的嬰兒潮世代其實是各世代中經濟能力最好的,他們除了有自用的不動產,還有相當豐厚的退休金及存款。而35歲以下年輕人則是經濟相對的弱勢,如果台灣的經濟再沒有起色,他們的前途相當的茫然。
年輕人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我們這些享受過台灣經濟成長果實的上一代應該要幫助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繼續為台灣的未來而努力。而當前高房價的住宅市場環境,似乎不可能再依靠私部門的住宅市場來達成這個任務了,因為即使房價下跌20%-30%,仍然是無濟於事的。當年新加坡在獨立之初為了要安定民心,以極大的決心廣建國宅,達成了強化新加坡人國家認同及安居樂業的目標。目前新加坡的不動產市場也是價格飆漲,但是政府還是有穩定新國宅供應,一般民眾並不受影響。
對於台灣的青年居住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跳脫目前住宅政策的模式,效法新加坡的決心,在市區內以各種方式並進,取得土地,廣建青年住宅。我認為第一個應該實施的地方就是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的空軍總部,我建議在此興建幾千戶的青年住宅,作為政府重視青年住宅問題的宣誓,必能大大振奮年輕人的信心。